第二十四章 五品芝麻官
顺天,是曾经金国的首都,在被郑龙率军收复之后,依然忠实地履行着京师的职能。新政府建立后,郑龙要求所有的机构,用度必须从简,能用故金的旧衙门,就绝不另外出新。而他自己则以身作则,把金国的皇城,除了议政用的前殿,宴请和上朝官员休息用的偏殿保留外,其余的后宫统统给拆了,一砖一瓦都无偿提供给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营建新居。
至于宫内的太监、嫔妃,郑龙则一律发给银钱遣散,并严厉规定,不允许再有宦官和婢女出现。
郑龙还亲自题词,在前殿挂上“天下为公”的牌匾,因为,“天下为公”是中国人最高的社会理想。也是自己这个今人和古人最根本、最相通、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话语。
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
至于自己和完颜萍,则挑选了顺天内金哀宗时的一所不大的行宫,打扫修缮后便作为将军府,郑龙居外苑,完颜萍居内苑。虽说古代中原礼教森严,但属于关外女真的金人不同于已经入关、改名满族,有了相当汉化程度的八旗女真,游牧之气仍然强烈,男女之别也没有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大清、南宋、明国那么极端。
此时,久无回音,担心郑龙安危的胡斐也下山来寻,却发现——山上方几日,世间已大变,自己的兄弟早已成为了一国之主,不由喜上眉梢。在完颜萍的见证下,二人烧黄纸、斩鸡头,歃血结拜,成为异姓兄弟。
“将军,清廷的使节到了。”此时,管家前来禀告道。
“满清?”胡斐皱了皱眉头,他的祖父“飞天狐狸”是当年闯王的大将,与清朝有深仇大恨,虽然已过三代,但胡家对于清朝依然十分厌恶,否则,胡斐也不会几度深入回部,帮助抗清的红花会群豪。
郑龙点点头,简单地解释道:“义弟,你要知道,咱们一隅之地,西北有契丹、蒙古,西南有大清,还有一个蠢蠢欲动的东瀛与我们隔海相望,说咱们四面树敌、四战之地也毫不为过。无论是南宋、明国还是红花会,都是远水难救近火。这就是生存的现实,你连生存都生存不下去,又有什么资格去谈论立场?有道是‘事急从权’,比起动辄**的成吉思汗,相比之下实行仁政、宽仁治国的康熙更有合作的前景,虽说从总体国力上,坐拥东南财赋之地的大清要略胜于蒙古,可大清要对付的除了蒙古,还有三藩、西夏、吐蕃、大理诸国,以及天地会、红花会。因此,无论是与内敌的斗争,还是与蒙古的交锋,他对于我都有现实的需要,我相信,他会毫不犹豫答应我的归顺。”
胡斐沉吟不语。
“义弟,我再跟你讲个故事,在我来的那个世界,我们的队伍曾经与一个非常强大的**者斗争,这个**者一度统治了整个国家,对于我们也是异常残酷,抓到的俘虏砍头、活埋、点天灯,无所不用其极。后来,有一个比满清还残暴、强大的统治者入侵,尽管仇深似海,但我们依然不计前嫌,在抓到了这个**者后,还把他放了回去,与其携手抗敌。”郑龙接着说,“义弟,如今蒙元虎视眈眈,他们的势力已经拓展到多瑙河一带,再加上与沙皇俄国联手,对于中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。这一点,康熙明白,我也明白,倘若我不归顺清廷,纵然康熙不收拾我,小小的辽东也绝难抵抗蒙古铁骑,哪怕我赢了九十九次,只要输了一次,所有人就必然尸骨无存!这个道理,你懂吗?”
胡斐恍然大悟,这才拍着脑袋,拱手道:“想不到大哥的身上担着如此大的干系,是兄弟太过唐突了。”
当郑板桥引着陈廷敬步入正堂,郑龙、完颜萍早已恭候多时,而胡斐由于和红花会有关系,不便相见,所以暂避。
“郑将军,这位是大清使节、侍读学士陈廷敬陈大人。”
郑龙闻言,不禁眼前一亮,作为中文系的高才生,陈廷敬的名字他绝对是如雷贯耳,作为《康熙字典》的总纂官,也是主要编者之一,该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以“字典”命名的汉字辞书,是中国第一部以国家之力编纂的官修字典,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,并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,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
“说岩先生,久仰久仰!”郑龙降阶,以晚辈之礼向陈廷敬致意。
陈廷敬大惊,自己的侍读学士虽说是皇帝近臣,但只有区区五品。五品官在地方可能是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,可是在京畿朝廷,如果不是吏部这种主管人事考核的肥缺,不过是一抓一大把、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小马喽,说粗俗点,北京城永定河里的王八,都比自己这号人稀罕。
更何况,在满人当道的朝廷里,六部正二品的尚书十有六七是满人,从一品、正一品的将军、大学士十有八九是满人,对于一位普通的汉族士子来说,如果没有出类拔萃的才能,熬到从二品致仕退休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了。
可郑龙如今已经被康熙封为燕郡王,虽说只是郡王,但却是对标以前金国的大王,可以世袭罔替,和吴三桂一样,即便没有“铁帽子王”之名,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“铁帽子王”,更何况,他们不是虚衔,而是实实在在握有兵马和地盘,再加上异姓封王,靠的是力挽狂澜的战功,其能量、威望,比起只有虚名和待遇的亲王不知高了多少个档次。
而王爵,已经属于仅次于皇帝的“超品”范畴了,“超品”是封建王朝中品级的一种,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,比正一品都高。普通官员是无法得到的,即使丞相也不例外。
这样一个王爷,竟然对自己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执晚辈礼、弟子礼,对一贯强调尊卑观念的古人来说,简直是不可想象的,这在陈廷敬内心理造成的波澜也是极其巨大的。
因为陈廷敬不知道,在所有学习古代汉语的人看来,自己和自己将来所编纂的《康熙字典》,是所有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。
权力可以消散,王朝终会过去,但文化和思想却光明长在。
